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朋友有个洋女婿,是个很上进的青年。他出身虽贫寒,却全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当上了电脑工程师,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各样都好,只有一点,令老两口有些纠结。当老两口去国外看女儿和外孙的时候,发现女婿有些浪费。比如家里叫的披萨饼,只吃掉三分之一,还剩一大半,女婿就团吧团吧将剩余的饼扔到了垃圾桶里。老两口当然不便说什么,只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还有一次,小外孙溜进卫生间玩手纸,拉着卷纸,一直跑到客厅,还把手纸绕在身上,转啊转的,嘎嘎地笑;女婿看到,索性就把整卷的手纸拿出来,一把一把地拉开,给孩子往身上缠,缠得像个小雪人,笑成一团。从此,去卫生间玩手纸就成为小外孙的常规游戏。看着每天扔在垃圾桶里的没用过的白花花的手纸,老两口自然也感到几分可惜。

想起在国内的时候,有一次这老两口要扔些旧物,其中有一件过时的运动器械,让家里的小时工拿出去扔掉。可是小时工又把它带回来,说是还能用的东西,不该扔。你送给她,人家也不要。朋友说起这个事情,很感慨。人家小时工的处境就像他们老两口在女婿那里的处境一样,不是心疼钱,而是与朴素的习惯不符而已。

我国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仍然非常多,就算城里人里,那些40后、50后、60后甚至70后,也大都经历过饥寒日子。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也是以艰苦朴素为荣,以勤俭建国为己任。记得那时有一首歌很流行,脍炙人口。《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一是因为歌曲有意义,谆谆善诱;二是因为歌词好记,曲调好听;三是因为女声小合唱的形式吸引人:一排穿着长裙的姑娘,把双手半握拳合抱在胸前,姿态婀娜,莺啼燕啭,立即风靡全国,用当时的语言形容就是,“传遍了大江南北”。

记得歌词是这样的:“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哪怕是一寸钢,哎嗨,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不能一日烧!”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从此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座右铭。一寸钢,尽管我小时候还没有概念,但是一粒米、一尺布和一分钱却是熟悉的。米,一个月没几斤,凡是吃米饭的时候,保证把碗里吃得光光的;布也不是想买多少买多少的,而要看发你的布票有多少,而且还要有足够的钱;所以钱就不用说了。老师说,和我们在同一所小学学习的毛主席的女儿,也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要想有力地说明问题,这就足够了。

    后来翻了翻古今的外国歌曲,稍微有些名的,却很少有歌唱勤俭的,估计是万分之一的比例。他们的歌曲里多的是对爱情、自由、劳动、英雄、战胜苦难、甚至富有的向往,倒是中国民歌里,满是对勤俭的劝戒以及对苦人儿的同情。看得出来这是我们中国人长期被迫在穷苦中生存所形成的结果吧。在《走西口》里,拉住不得不走西口的苦命哥哥的小女子;在《五哥放羊》里,“九月里来秋风凉,五哥放羊没衣裳,小妹妹有件花袄袄,改一改领口你里边穿上”的小妹妹;就是留在歌曲里的中国人民勤俭的代表。

    近些日子,听说勤俭节约的中国人民在救助了非洲人民、亚洲人民之后,又要去救助穷困的欧洲人民和美国人民去了,想起那出身也曾贫寒的外国女婿,想到那块被扔掉的剩了三分之二的披萨饼,算了算,中国人民的钱,会不会也被扔掉三分之二这么多呢?

 

  

话题:



0

推荐

胡健

胡健

119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作家。曾任新闻记者、杂志主编、主持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