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知识分子群体,目前已经无法界定。高的、低的、穷的、富的、政界、学界、海归、土鳖、城里的、乡村的、金融地产的、街头卖保险的……总之,对国家政策影响力的大小,因人而异,却永远不再有整个群体的形象。

据消息称,目前我国买卖论文“产业”的规模已近10亿元,规模远超一些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而且其中72%的文章系全文抄袭,24%为部分抄袭。这涉及到全国大大小小的高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从政府公务员、学术机构人员,到普通职员、本专科学生。

就是说,官学两界,都是“论文产业”的消费群体和市场。

本人并不危言耸听地认为,这无疑就是犯法。起码是初级欺诈。——没有能力或者缺少能力的人以欺骗的手段冒充有能力去博取更高的职位,获取不该获得的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要件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三是骗取财物(生活或发展资金)。——接近犯罪,起码犯法。

关键是,与其他犯法不同,买卖论文之欺诈,它发生的主体就是知识分子们!工人农民不必写论文,他们的成果要靠自己干出来。主体中普通学生罪过轻些,因为他们如果有买卖论文的行为,暂时只是为了通过各种考试,被欺诈的客体(学校)不会为此付出财物。而公务员们、教授们,以及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便不同了,他们买卖论文的目的可以说得非常简单,就是为了保住现有地位和经济利益进而谋取更高更多的利益,被欺诈的客体就是大小公私单位,他们要为这些并不合格的人们付出或持续付出财物,包括工资、奖金、房屋、等等各种福利、补贴。

或者这还算其次,因为一个蠹虫社会养的闲人已经很多,工资就工资吧,补贴就补贴吧。问题是这些人已经开始做领导工作,或者当学术带头人了!

记得十年前看过一部美国电视系列剧《急诊室的故事》,其中一句台词令我至今不忘:问:“医学院毕业生最后一名出来做什么?”答:“医生!”寓意深刻。

我们自己身陷这个群体之中,深知身边有多少不学无术却职称相对高的人们混迹于社会,其他行业以此类推,必是不少。

据说我国每年有100万高校教师、约100万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超过30万科学研究人员、500万以上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国企工程技术人员、70万农业技术人员、360万以上卫生行业技术人员有论文发表需求,合计超过1180万人。再加上56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1740万人。论文价格从200元起到几万十几万不等。

据说沈阳一地,最近两年,每年有近100人次购买高端的国际级别(SCI)学术论文。而这仅仅在一个城市。这种高端的国际级别(SCI)的学术论文的购买者是谁?他们担当着什么样的职位?这已不是那些低端的仅为稻粮谋的草根们所为了。

此处尚没有关于全国1200万公务员们买卖论文的具体统计!可以肯定的情况就是,上述人员里,正隐蔽着公务员这些各行各业现在或将来领导人的身影!

于是,另一个问题浮出水面:10亿元的论文都堆在了什么地方?我们实际利用了多少?谁真正需要这些论文?什么人?什么机构?是什么样急待解决的问题产生的需求?从供需关系来看,无论是谁买谁卖,只要论文最后的归宿在谁的手里,谁就该负起责任。——你要它们有什么用?没什么用的论文你要它干什么?

“学术论文制度,是整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根本制度之一,是现代社会的学术体系的根本制度之一,也是现代社会的文官制度的根本制度之一。”虽然是现代学术体系、现代文官制度的基础,但是为了这个官样的基础,我们不能因此丧失了社会道德的基础。

那么适合于此的对策起码该是什么呢?

一,对于低级别论文,比如本科生的毕业作,建议由老师出若干题,均是老师个人有所涉猎的题目,大致看得出抄自何处;二是中级别论文,博士硕士的,建议由校际交换,并非一对一,而是若干学校联合,专业对口评定;三是高级别论文,教授博导院士的,要请国际对口专家审评,杜绝国际论文买卖的风气。

如果说,未来的学术界和公务员们将是从这些“文抄公”里产生,难道不恐怖吗?如果我是一个村民,我不怕没文化的村长,但是我怕没文化却装得有文化、精通欺骗、又不把欺骗当回事的村长!

话题:



0

推荐

胡健

胡健

119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作家。曾任新闻记者、杂志主编、主持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