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上有猜疑、仇恨、不屑、冷漠的话,那么它也应该给傻傻的信任、热情、天真和理想主义留有一席之地。如果说天真的话,我还没有天真到认为我们能够回到过去,回到西柏坡时期——理想主义者们重新出发!
西柏坡村作为中共解放全中国的出发地,又于几年后被沉于水库底,这两条理由,足以使我有动力去看看它。历代王朝,有几个政权肯把自己的重要遗址这样处理呢?近日,我又有了去西柏坡的第三第四个理由。
据《作家文摘》载,“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中国财富的‘集中度’问题受到高度关注。据悉,截至2006年3月底,内地私人拥有财产超过5000万元的有27310人,超过1亿元的有3220人,后者中有2932人是高干子女,占超亿元富豪人数的91%”。
三年前的数据,今日揭出,已是旧闻。近来,一批吃饱了糖弹的干部也受到了惩处。但是“权力超富”这个问题究竟是属于政治范畴,还是经济范畴呢?如果是前者,我不沾;如果是后者,我也不懂了。现今,果真已经是“权贵市场经济”了吗?
无论如何,它成为了我去西柏坡的第三个理由。就是想去看看,在那个权力转换前后的历史阶段,那时的共产党人把自己的终极目标定位在了何处?
我所上的北京101中学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它成立于1946年的张家口,又于成立不久后千里迢迢投奔党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其中有多少高级干部的子女,真正枪林弹雨下的幸存者,和调干生、普通学生们一起,互相帮助,以大带小,跋山涉水,终于在西柏坡附近安营扎寨,开始了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学习的生活。后来进了北京,选址在西郊圆明园附近,学生们自己动手建设了校舍。学校还严格规定,无论多大的干部,一律不许用小车接送学生。学校是寄宿制,每个周末放学,学生们都是自己回家,一部分是跑步进城,顺便锻炼身体。从毛主席的侄子毛远新到其他元帅、大将、上将、中将、部长的孩子,都是如此。
母校的历史,成为我想去西柏坡看看的第四个理由。
可悲的是,这第三、第四个去西柏坡的理由,竟是出于两个截然对立的事实。
0
推荐